日前诚信优配,桂林的大型真菌家族再添“新成员”。此次“现身”的花坪暗盘菌由广西植物研究所专家团队与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时发现,通过标本采集、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新物种。
据了解,桂林大型真菌种类丰富,目前已知的就达440种。这些蘑菇不仅数量丰富,在色彩与形态上也各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日前,记者联系到相关专家,听他们聊聊寻菌背后的故事,一同走进桂林的“蘑菇世界”。
本地科考团队
在花坪保护区发现新物种
花坪暗盘菌。
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花坪暗盘菌,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真菌学期刊《MycoKeys》上发表。该物种隶属于子囊菌门盘菌目肉盘菌科暗盘菌属,由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小组发现于保护区境内海拔900米左右,常见于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混交的凋落物层地上。
展开剩余86%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创新团队的牟光福博士介绍,去年10月,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他和团队成员参与其中,主要负责大型真菌专项调查。“当时我们是在竹林地表上发现了这个物种,第一天看到了比较大的一丛,第二天又发现了一些单个生长的。”
他告诉记者,团队此前分别在位于河池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南宁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过新物种黄盘暗盘菌和大明山暗盘菌,对于肉盘菌科真菌较熟悉,因此这次在花坪保护区看到这种暗盘菌时,大家就猜测这或许又是个新物种。随后,团队开展了显微形态特征观察、DNA测序等一系列鉴别工作,最终确定了它为新物种,并命名为花坪暗盘菌。
牟光福在实验室整理蘑菇标本。记者唐霁云 摄
牟光福介绍,肉盘菌科真菌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具胶质、肉质或革质的子囊盘(内部),外囊盘被含棕色或黑色色素,盘下层组织具不同程度的胶化,常生于腐木或枯枝、枯根及林地腐殖质层上。花坪暗盘菌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子实体常簇生,盘形或不规则盘形,直径18-26mm,子囊盘外表面具有棕橙色至棕红色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子囊孢子呈椭球形,表面光滑。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丰富,为孕育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保护区作为花坪暗盘菌的模式标本产地,也表明该区域孕育着独特的真菌物种。这项研究结果对我国肉盘菌科真菌分类研究,以及真菌多样性的评估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桂林蘑菇数量
约占广西五分之
花坪暗盘菌是大型真菌的一种,那么,什么是大型真菌?牟光福告诉记者诚信优配,大型真菌是指能产生“肉眼可见,徒手可采”子实体的一类真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蘑菇”。因为具有较大的个头,所以被叫作“大型真菌”。大型真菌是相对于个体较小的微型真菌(如酵母、霉菌)而言的。
他介绍,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近几年公布的数据,广西的生物多样性均排在全国前三或前四。“一个地区真菌多样性丰富程度和整体生物多样性是相符的,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西的大型真菌资源也十分丰富。”他告诉记者,由于广西缺乏从事大型真菌研究的本土人才,开展大型真菌相关调查较晚,数据也不够完善,因此近几年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创新团队正在积极开展此方面的调查。
牟光福拍摄长在地表枯枝上的真菌。
据他介绍,和植物相比,真菌多样性调查存在一定困难。“蘑菇的出现存在不确定性,和温度、湿度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比如太冷、太干的时候,蘑菇都不怎么生长。”他表示,研究人员一般会选择在春季到秋末开展调查。
“目前我们在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区内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开展了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牟光福说,真菌多样性和植被有很大关系,例如壳斗科、松科等植物会与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而一旦形成共生关系,真菌多样性就会丰富很多。“真菌大多生长在林下,植被茂盛的地方真菌种类也比较丰富。”
他告诉记者,根据现有调查数据,目前全区大型真菌已知物种数为2000多种。其中,桂林共有2门7纲22目85科224属440种大型真菌。“桂林的壳斗科和松科植物也挺多,蘑菇数量也是比较丰富的。”
桂林还有这些
各有特色的蘑菇
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牟光福在采集扁韧革菌。
记者了解到,在桂林,每年清明过后至11月,都是蘑菇生长的季节。每当看到蘑菇,不少人都会忍不住好奇:这些蘑菇能吃吗?牟光福说,桂林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蘑菇主要有枞树菌、猪肚菇、鸡枞菌、青头菌、奶浆菌、野生香菇和毛木耳等。天气冷时,野外的枯木上还能看到一些金针菇。
他介绍,枞树菌大多生长在松树林下或是松树和壳斗科的混交林下,猪肚菇主要生长在林中的地下埋木上,青头菌和奶浆菌则生长在壳斗科植物林中。“鸡枞菌比较特别,它和白蚁存在共生关系,生长着鸡枞菌的地方下方就会有白蚁窝。”
除了这些可食用的野生蘑菇,桂林还有一些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高颜值”蘑菇。
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刘金容表示,常见蘑菇多呈黑、白、灰、黄几种颜色,但也有一些蘑菇的颜色特别鲜艳。“比如桂林也有分布的鹅膏菌,就有粉色、红色、黄色等颜色,粉褶蕈有白、蓝、粉、紫、黄等各种颜色。”
变绿粉褶蕈。
她告诉记者,有一种叫做变绿粉褶蕈的蘑菇很特别,这种蘑菇通体蓝色,但用手触摸后,被触摸的地方会变成绿色。“前些年网络上很火的‘蓝瘦香菇’表情包,本体就是粉褶菌属的蘑菇。”
毛缘毛杯菌。
此外,桂林还有一些蘑菇的造型非常别致,例如皱木耳、毛缘毛杯菌、蛹虫草、硬皮地星、大孢毛杯菌、条纹炭角菌等。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张艳成介绍,毛缘毛杯菌的边缘有显著的纤毛,酷似捕蝇草;硬皮地星的主体接近球形,外包被成熟后可裂为6-18片星状裂瓣,外观形似星星;鸟巢菌的子实体内盛有小包,长得像鸟巢里下了一窝蛋,因此而得名。“皱木耳、毛缘毛杯菌、大孢毛杯菌、鸟巢菌大多生长在潮湿的森林中,硬皮地星生长在枯枝落叶丛中,蛹虫草主要长在蛾类昆虫的蛹上。”
尽管部分野生蘑菇“颜值在线”,但专家提醒,每年夏秋季节都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在野外看到蘑菇时应当做到不采摘、不食用。
日本红菇。
大青褶伞。
“桂林常见毒蘑菇有大青褶伞、亚稀褶红菇、日本红菇、近江粉褶菌等。”牟光福介绍,大青褶伞常见于草坪、路边或林缘地上,亚稀褶红菇常见于阔叶林(壳斗科植物林,椎属、栎属等植物)或针阔混交林地上,日本红菇常见于壳斗科植物林地上或针阔混交林(壳斗科和松科植物混生林,如马尾松)地上,近江粉褶菌常见于阔叶林、竹林地上。
他提醒,如需食用蘑菇,不要购买路边摊贩或个人采摘的野生蘑菇,应选择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例如香菇、木耳、金针菇、茶树菇、杏鲍菇等。“有些毒蘑菇和没毒的长得很像,非专业人员很难准确辨别,也没有简单易行的辨别方法,盲目采食野生蘑菇很可能会危及生命,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图片均由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创新团队拍摄(除署名外)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唐霁云)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诚信优配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鸿岳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